首页 试题详情
单选题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科学小品文的作用是普及科学知识,所以这类文章非常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请大家看屏幕上的两个句子,比较课文原句与改句哪个好,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 (出示多媒体课件: 原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改句——立春过后,大地苏醒,冰雪都化了,草木萌发,各种花都开了,再过两个月,燕子回来了。) (生讨论) 生:原句好,例如,“苏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苏醒”一词用得生动形象。 生:“萌发”这个词写出了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师:“草木萌发”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的—— 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生:“融化”比“都化了”好,“融化”表现了冰雪逐渐消融的过程。 生:“次第”用得好。“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写出了花儿竞相开放的状态。 师:正如朱自清先生写的——“红的像火……” 生(齐):“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师:“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生:“翩然”写出了燕子轻快敏捷的身姿,比“回来了”生动。 师:“次第”“翩然”这些词都比较典雅,更有表现力。 师:通过品味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形象的拟人和典雅的用词,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吸引力。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比较科学小品文与散文,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小品文语言的准确性

B比较课文的原句与改句,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性

C比较两篇课文的语言,意在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章描摹的春天之美

D讲解拟人和比喻,使学生领会修辞在不同文章中表达效果的差异性

正确答案:A (备注:此答案有误)

相似试题

  • 单选题

    阅读大自然语言教学实录片段要求答题。师:科学小品文作用是普及科学知识,所以这类文章非常注意语言生动性。请大家看屏幕上两个句子,比较课文原句与改句哪个好,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出示多媒体课件:原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改句——立春过后,大地苏醒,冰雪都化了,草木萌发,各种花都开了,再过两个月,燕子回来了。(生讨论生:原句好,例如,“苏醒”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勃景象。师: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苏醒”一词用得生动形象。生:“萌发”这个词写出了春天旺盛生命力。师:“草木萌发”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绿绿。”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生:“融化”比“都化了”好,“融化”表现了冰雪逐渐消融过程。生:“次第”用得好。“次第”是“一个接一个”意思,写出了花儿竞相开放状态。师:正如朱自清先生写——“红像火……”生(齐:“粉像霞,白像雪。”师:“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生:“翩然”写出了燕子轻快敏捷身姿,比“回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阅读汉字教学实录片段要求答题。师:你“初”字怎么总写错呢?生1:我搞不清楚偏旁是一个点还是两个点。即使每次同学都帮我纠正,我也还是记不住。师:两点是衣补旁。做衣服初步工作是用刀把布裁开,缝成裙子、裤子。生1:这样说我就明白了,那一点偏旁是怎么回事呢?师:一点偏旁是示补旁。古人到神社祭祀,你想想“神社”怎么写。生1:老师,“祭祀”“祭”不是示补旁。生2:你不仔细看,“祭”下面不就是个“示”?(大家笑师:向“神”行“礼”,去“祈祷”“祝福”,求“福”避“祸”……生1:看来示补旁字都跟祭祀有关,学校旁边文天祥祠“祠”也是示补旁。师:你说得太对了。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相关分析,不正确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阅读《项脊轩志》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师:有人阅读《项脊轩志》,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项脊轩见往事,悲喜参半;枇杷树思旧情,爱恨交加。大家能不能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理解,也来撰写一副对联?(学生撰写对联,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生:庭院凄凄诉兰竹寂寂;桂影斑斑映血泪涟涟。师:好,谁再来展示?生:斯人已去,空余枇杷遮冷月;此恨犹在,惟有桂影寂庭阶。生:明月半墙,默闻呱呱儿泣;书香满架,静听琅琅书声。生:望月移步折桂枝,今生有恨;睹物思人戚余心,来世续缘。生:风移影动轩不动,物是人非情岂非。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以往积累,很好。对该教学实录分析,正确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阅读《春望》教学实录片段要求答题。师:“国”对于杜甫来讲,真那么重要吗?“国”意味着什么呢?(投影并讲解“国”字有两种解读:其一,国都,指京都长安。(朱东润.春望[A].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1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10111其二,国家。杜甫今存诗歌1400余首,“国”字共出现127次,经统计分类,有50多例解释为“国家”。国破家亡于一位爱国者来讲,痛莫大焉。对上述教学实录中的相关分析,正确是(

    答案解析

热门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