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试题详情
问答题

阅读下面的《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5题。 师:今天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开放式教学,我把每一段文字都搭配相应的图片,完整地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根据大家的回答,现场删减文字,让同学们看到,一段丰腴的文字是如何被浓缩为一个中心句的。从第一段开始。 生: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倘若邀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师:你还能表达得更简洁吗? 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标本就是“典范”和“榜样”的意思。这个典范和榜样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大家从第2段中找一找! 生: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大家看看这个句子的表达有什么问题? 生:缺少主语,应该这样表达——“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第3段。 生: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师:完美的概括。第4段。 生: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师:关于这一段还有更好的表述吗? 生:我觉得这一句只说了假山和池沼,而没有说明假山和池沼的特征。应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一句和“至于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 师:还可以省去两个字。 生:“至于”两个字。 ……. 师:我们来总结说明文段里的中心句的特征。 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生:必须简洁。 生: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师:那么,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投影: 课文主要内容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绝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 师:到这里为止,这篇文字的内容已经明了了,说明文这个“三明治”我们吃了第一口,我们接着再吃第二口,思路明晰。我们学《中国石拱桥》的时候说,茅以升是个好人,特别理解我们初中老师和学生,当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时候,他就给我们送来了一片典范的说明文。本文的作者叶圣陶也是个好人,而且他还当过很多年的小学和中学老师,他的《苏州园林》可以说是说明文里边的“标本”。本文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 生: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第10段为最后一个部分,其余是第二部分。 师:大家有异议吗?没有,这是非常明显的“总——分——总”结构。重点在于第二部分,我们再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一理。 生:第2段为一层,其余为第二层。因为第2段是说的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其余是分说。 师:这里也是一个明显的“总——分”结构,那么,第二层的第7段之间是不是可以继续分出层次来呢。试试看,要说出分层的标准。 生:第3到第7段可以为一层,第8段和第9段是一层,因为我觉得前面好像是说的外面,第8段和第9段是说的里面。 师:可是色彩不一定只有里面有啊。 生:3到5段为一层,后面为一层,好像前面说的是…… 师:答不上来吧?我知道大家的犹豫,同学们试图找到一个分层或者分类的标准,但是找不到。其实这个标准,作者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要依据游览的角度来看,游览者一般首先注意到的是大的方面,然后才是小的方面。按照这个标准,大家再试试。 生:第3、4、5、6为一段,第7、8、9为一段。 师:同学们的犹豫还因为没有在第2段中找到和下面几个段落一一对应的句子。 生: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语文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之道,始终都是回到文本,沉入文本,细究文本。通过我们的“层层深入”,这篇文章的思路非常明晰了,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 请评析该教师教学中体现的两个优点。请评析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

正确答案:A (备注:此答案有误)

相似试题

  • 单选题

    阅读苏州园林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师:我来讲讲分析说明文方法,大家看大屏幕。(投影“三步跨栏法”:①指出说明方法;②分析说明效果;③概说对象特征。首先看第一步,了解说明方法,请着大屏幕。(投影“分析范例”: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有些室墙壁下半截铺水磨万砖,淡灰色和白色对称。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几句话采用了作比较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特点。师:为了比较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不同,我给大家找了两张图片来说明。(投影“分析范例”: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有些室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称。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几句话采用了作比较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特点。师:为了比较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不同,我给大家找了两张图片来说明。(投影北京园林和苏州园林图片把两图放一起就相当于列图表来比较。我们还可以打比方,如果说苏州园林是小家碧玉,那么北京园林就是一一生:大家闺秀!师: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体会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区别,我又采用了列图表和打比方两种方法。所有的说明方法都是为了更好突出说明对

    答案解析

  • 问答题

    阅读下面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5题。 师:今天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开放式教学,我把每一段文字都搭配相应图片,完整地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根据大家回答,现场删减文字,让同学们看到,一段丰腴文字是如何被浓缩为一个中心句。从第一段开始。 生:第一段中心句是“倘若邀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影响” 师:你还能表达得更简洁吗? 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标本。 师:标本就是“典范”和“榜样”意思。这个典范和榜样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大家从第2段中找一找! 生: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图画。 师:大家看看这个句子表达有什么问题? 生:缺少主语,应该这样表达——“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图画。” 师:第3段。 生: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师:完美概括。第4段。 生: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师:关于这一段还有更好表述吗?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阅读《兰亭集序》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汉字书法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独一无二地位,我们今天所学《兰亭集序》是一篇优美散文。同时又是一件书法瑰宝。师:大家请看插页,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幅书法作品。同学们感觉怎么样?生1:我感觉这幅字总体上比较有气势,笔力遒劲。生2:我喜欢这幅字飘逸洒脱风格。师:说得不错。问大家一个问题,这幅书法作品作者是谁?生3:王羲之。师: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评论者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只可惜我们看到是临摹本。据说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但作为散文佳作《兰亭集序》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下面,我们就一同来欣赏这篇文章。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阅读《石壕吏》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学习本课我们主要完成三个活动;活动一,读好一首诗;活动二,梳理一首诗;活动三,背诵一首诗。首先,我们进行活动一“读好一首诗”。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5分钟,准备朗读展示。(学生自由朗读 师:时间到。哪位同学来展示?(三位学生展示朗读 师:你们表现还不错。但是,语气还不够悲切,表现不出老女人痛苦和挣扎。大家要体会老妇人心情——死了两个儿子,生活十分艰难。大家要以悲悯心态看待老妇人苦难。老师给大家示范一次。(教师范读 师:大家要用声音和气息来展示老妇人悲苦挣扎。要尽量降低声音,放慢语速,自然流露情感。下面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试着体会情感。 对该教育实录分析,正确是(

    答案解析

  • 问答题

    阅读两位教师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9题。教师A:《背影》教学实录节选 师:朱自清《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散文。它抒发父子之情感动着一代代中国人。昨天我们已经了解了大意。下面我们来看一段电视散文,走进朱自清情感深处。(播放电视散文《背影》,大约5分钟 师:好,看完了。大家来说说你最感动地方是什么。 生:视频里父亲帮儿子买橘子场景挺让人感动。 生:视频里旁白、音乐与背影画面搭配挺和谐,让人感受到父子情深。 师:嗯,还有10分钟就下课了。这节课我们围绕电视散文讨论得很热烈。大家说得也很好。你们再想想,在自己生活中,是否有类似情感体验呢?请大家在电视散文背景音乐下,回想生活点点滴滴,一会儿来交流。教师B:《济南冬天》教学实录节选 (教师在导入环节运用幻灯片展示与济南冬天相关图片,让学生领略济南冬天之美 师:请大家听课文朗读录音。 (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认真倾听 师:好,请同学们思考屏幕上问题。(用幻灯片呈现8个问题,学生按照顺序依次思考、

    答案解析

热门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