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试题详情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中指出.中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将存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纲要”指出.到2010年.中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从需求情况看,劳动力就业岗位预计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11000万左右.“纲要”指出.体制转轨时期遗留的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尚未全部解决.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过程中职工分流安置的任务繁重.部分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和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凸显出来.劳动者整体技能水平偏低,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 受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已有一批中小企业关停倒闭,就业岗位大量流失,用工需求急剧下降,并且这种不利影响正逐步扩大.出现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由外向型生产企业向内向型各类企业,由劳动密集中小企业向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由农民工向城镇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蔓延的趋势.由于企业用工需求下降、岗位不足以及部分农民工技能素质难以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出现大量农民工无业可就滞留城市的现象 就业形势需要集中解决的突出难点首先集中在毕业生就业难和城镇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上.200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突破610万,加上历年没有就业人员,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2010年总共有63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依然不容乐观. 材料2 2007年1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会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就业比较充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2009年3月,温家宝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就业中的作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高校卒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和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灾区劳动力就业.进一步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和有关知识,分析当前我国出现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2)结合中央有关精神和我国现实情况,分析我国政府应当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就业难问题.

正确答案:A (备注:此答案有误)

相似试题

  • 问答题

    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材料

    答案解析

  • 问答题

    探究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印度学者认为:“在印度社会中,一个人可以放弃一切,但他放弃不了种姓观念。”种姓制度在印度的法律上已被废除,但在事实上却未被消灭。材料二 《印度快报》曾报道:一对不属于同一种姓的年轻男女,由于自由恋爱,竟被家人吊死。材料三 “婆罗门,由于从身体的最高尚部分出生,由于最先出生且掌握‘历史知识’,因而理应成为一切创造物的主宰。”“婆罗门可以确信不疑地享有首陀罗的财产…”“国王’应极力使吠舍与首陀罗执行自己的劳动,因为他们逃避自己的义务时,会使整个世界动摇。”——摘编自《摩奴法典》【探究导学】( 1)根据种姓制度的规定,印度的社会成员被分成了哪几个等级?( 2)材料二反映了种姓制度哪一方面的内容?( 3)材料三体现了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4)为了反对种姓制度,佛教提出了什么教义?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下列哪种材料属于韧性材料

    答案解析

  •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摘自《列宁选集》第3卷材料2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材料3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材料4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定,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摘自《列宁选集》第3卷材料5我们只能谈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时着重指出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指出它的长短将取;夹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而把消亡的日期或消亡的具体形式问题作为悬案.因为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摘自《列宁选集》第3卷请回答(1)马克思

    答案解析

热门题库